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依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废被划分为 46 大类别,涵盖工业生产、医疗、科研等多个领域产生的废物 。例如,HW08 废矿物油类,包含了石油开采、炼制、机械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机油、废液压油;HW49 其他废物类别中,有含有或沾染毒性、感染性危险废物的废弃包装物、容器等。明确危废分类是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不同类别的危废因危险特性不同,处理方式和要求也存在差异。
-
收集环节:产废单位需建立完善的危废收集体系。根据危废特性,配备专用的收集容器,如防渗漏的塑料桶用于收集液态危废,密封袋收集固态危废 。同时,在收集场所设置明显的危险废物识别标志,标注废物类别、危害特性等信息。例如,医疗单位收集医疗危废时,使用专用的防刺穿、防渗漏周转箱,对感染性、化学性等不同类型医疗废物严格分类收集,防止交叉污染。
-
运输环节:危废运输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运输车辆需符合特殊要求,如防泄漏、防火、防爆等,并安装 GPS 定位系统,确保运输过程可追踪 。在装车前,对危废的包装、标签进行检查,确保符合运输标准;运输途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在人口密集区、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停留。不同类别的危废严禁混合运输,防止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危险。
-
贮存环节:危废贮存场所需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地面需进行防渗处理,通常采用双层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防止危废渗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贮存区域要做到 “四防”,即防风、防雨、防晒、防渗漏,并设置导流沟和收集池,用于收集可能产生的渗滤液。危废在贮存时应分类分区存放,不同类别的危废之间保持安全距离,并定期对贮存的危废进行检查,防止因包装破损、泄漏等引发环境风险。
-
处理环节:处理是危废处置的核心步骤。常见处理方式包括焚烧、填埋、资源化利用等 。焚烧适用于有机成分高的危废,通过高温将有害物质分解;填埋则针对无法焚烧或资源化的危废,需在专业的安全填埋场进行;资源化利用旨在将危废转化为可再利用资源,如废旧电池提取重金属、废矿物油再生等。不同处理方式需严格遵循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确保处理过程安全、环保。
-
焚烧技术:焚烧是通过高温(850℃ - 1100℃)使危废中的有机成分氧化分解 。焚烧炉需配备先进的烟气净化系统,包括除尘、脱硫、脱硝和二噁英处理装置,确保焚烧产生的污染物达标排放。该技术适用于处理有机废液、废塑料、废橡胶等危废,但处理成本较高,且对操作技术要求严格。
-
安全填埋技术:安全填埋场需具备完善的防渗系统、渗滤液收集处理系统和封场后监测系统 。危废在填埋前通常需进行预处理,如固化或稳定化处理,降低其毒性和迁移性。此技术适用于无法资源化利用和焚烧的危废,但存在占用土地资源、长期环境风险等问题。
-
资源化利用技术:资源化利用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技术手段 。例如,通过火法或湿法冶金技术从含重金属危废中提取金属;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处理有机危废转化为肥料。该技术既能减少危废处置量,又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但对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且需确保资源化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
监管体系:环保、交通、应急管理等多部门协同构建危废监管体系 。通过制定法规标准、开展专项检查、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等方式,实现对危废全流程监管。例如,利用电子联单制度追踪危废转移去向,确保危废从产生到处置各环节可追溯。
-
企业责任:产废单位、运输单位、处理单位需严格履行各自责任 。产废单位要如实申报危废产生情况,规范收集、贮存和委托处理;运输单位确保运输安全;处理单位依法依规处置危废。违反相关规定将面临罚款、吊销资质等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