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和生活水平提升,各类废弃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其中危废因具有毒害性、腐蚀性、易燃性等特性,一旦处置不当,将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甚至威胁人体健康。科学的分类是危废安全处置的前提,我国基于大量实践和研究,将危废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别,为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
化学工业是工业危废的主要产生领域。在石油化工行业,原油精炼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含有镍、钼、钒等重金属,这些物质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若随意排放,会通过土壤渗透污染地下水,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农药制造环节产生的废母液,含有机磷、有机氯等剧毒成分,残留毒性可长期影响周边动植物生长,甚至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人体健康。涂料和油墨生产中产生的废弃有机溶剂,不仅具有易燃性,挥发的苯、甲苯等有害物质还会污染大气,增加呼吸道疾病风险。
金属冶炼行业在提取金属过程中伴随大量危废产生。铅锌冶炼产生的废渣富含铅、镉、砷等重金属,长期堆积会导致周边土壤重金属超标,使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过高,影响食品安全。电镀行业产生的电镀污泥富集铬、镍、铜等重金属,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破坏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此外,金属表面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酸、废碱,具有强腐蚀性,会腐蚀管道、设备,渗入土壤后还会改变土壤酸碱度,降低土壤肥力。
电子产业快速发展带来大量电子废弃物。废旧电路板表面焊接的元器件含有铅、汞、镉等重金属,以及多溴联苯醚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些物质在自然环境中分解缓慢,会长期污染土壤和水体。废弃的液晶显示屏含有铟等稀有金属和有毒化学物质,拆解过程中若处理不当,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释放有害物质。电子元器件生产过程中的废显影液、废蚀刻液,含有重金属和有机物,直接排放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
感染性废物是医疗危废中风险最高的类别之一,主要包括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如棉签、纱布、一次性医疗器具等。这些物品携带大量病菌、病毒,若处置不当,极易引发疾病传播。例如,医院产生的针头、输液器等锐器,若混入生活垃圾,可能造成人员刺伤,增加感染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的风险。
病理性废物涵盖手术切除的人体组织、病理切片等,不仅存在生物安全隐患,还涉及伦理问题。随意丢弃或不当处理,可能引发病菌扩散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药物性废物包括过期、变质的药品,以及细胞毒性药物等,这些药物的化学成分复杂,部分会分解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若流入环境,会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化学性废物如废弃的化学试剂、消毒剂等,具有腐蚀性和毒性,不当处置会污染环境。例如,实验室使用后的强酸、强碱试剂,若直接倒入下水道,会腐蚀管道并污染水体。损伤性废物主要指针头、手术刀等锐器,容易造成人员刺伤,且可能携带病毒,增加感染风险,必须进行特殊处理。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品废弃物是生活源危废的重要组成部分。废电池,尤其是含汞的纽扣电池、铅酸蓄电池,重金属含量高,随意丢弃会导致重金属渗入土壤和水体,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废荧光灯管内部含有汞蒸气,破碎后汞挥发到空气中,会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家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废包装物,残留的化学药剂具有毒性和腐蚀性,处理不当会污染周边环境。
过期药品成分复杂,有些会分解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不仅无法发挥药效,还可能危害健康。随意丢弃过期药品,其化学成分会渗入土壤和水体,影响生态系统。化妆品废物,如指甲油、洗甲水等,含有苯、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不当处理会污染环境,部分物质还具有刺激性,接触皮肤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生活中产生的含油废织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也属于危废范畴。含油废织物沾染的油污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若直接丢弃会污染土壤;废胶片及废相纸含有重金属银和有毒化学显影剂,随意处置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废弃物,实则暗藏环境风险,需要妥善分类处理。
不同类别的危废因特性差异,管理和处置方式也有所不同。工业生产类危废通常由企业自行收集,交由有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处理过程需严格遵循环保标准,防止二次污染。医疗废物则必须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通过专用包装、专人运输,送至指定的焚烧或填埋场所处置。生活源危废需要居民增强分类意识,将其投放到指定回收点,再由专业机构统一收集处理。
危废的三大类别划分是科学管理的基础。无论是工业生产类危废的规模化污染,还是医疗废物的公共卫生风险,亦或是生活源危废的分散性威胁,都需要全社会提高认知,严格落实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流程,共同守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